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nanoUPLCQ_TOFMS_MS在大鼠肝移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潜在生物标记物的

杨海涛 | -> | 804| 0| 0.881043MB |生物标记物,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肝移植,蛋白质组学

杨海涛 杨海涛 | 文档量 |浏览量16608

摘要:建立应用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nanoUPLC Q-TOF MS/MS)联用技术研究大鼠同位肝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10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术后3天组(n=5)和术后7天组(n=5)。分别于术后3天和7天处死5只受体,取肝组织,提取总蛋白,Trypsin酶解后,使用Waters公司独家专利MSeTM 无标记定量技术,利用nanoUPLC-MS/MS技术对酶解后的肽段进行分析,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所鉴定的蛋白质进行功能分类。7天组与3天组相比,两样品中同时存在的大部分蛋白上调,其中10个蛋白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比值变化在8.5倍以上。结合数据库搜索得到鉴定,这些明显上调的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与细胞骨架、离子结合、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等相关。
    肝移植动物模型是探讨移植后各种免疫反应发生机制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国际上涉及大鼠肝移植免疫反应的研究均采用近交系,有较多的排斥模型可供选择,如DA→AUG、LEW→AUG、DA→LEW、LEW→Brown Norway等[1-3]。但国内由于严重缺乏近交系大鼠,所以大多数仍用Wistar→SD或SD→Wistar建立急性排斥模型[4-5]。本课题组发现封闭群SD 和Wistar大鼠原位肝移植组合,出现了自然免疫
耐受,表现为存活时间较文献报道明显延长[4-5],难以满足急性排斥反应或免疫耐受研究的需要。
    基于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兴起的新型学科,是从整体水平
对蛋白质的综合分析,在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寻找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等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本实验使用Waters公司独家专利MSeTM 无标记定量技术(Expression@ Label Free Quantities),通过利用nanoUPLC-MS/MS技术观察肝移植后不同时间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进一步验证和探讨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 出现自然免疫耐受的原因,为建立动物模型提供量化的指标,以及为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提供方向和数据支持。
杨海涛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nanoUPLCQ_TOFMS_MS在大鼠肝移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潜在生物标记物的

(881.043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