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1, 3-二氯丙烯对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 200和500 Lg /g ) 1, 3-二氯丙烯对土壤脲酶先表现为抑制作用, 后表现为激活作用; 低剂量( 1、10、50、100 Lg /g)处理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 且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各浓度1, 3-二氯丙烯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处理后第1 d均表现为激活作用, 随培养时间延长, 激活作用逐渐减弱, 20 d 后蔗糖酶活性又有大幅增长趋势, 至第30 d达到最高点, 40 d后出现抑制作用。
自1956 年首次发现1, 3-二氯丙烯( 1, 3-dich lo ropropene) 于播种前熏蒸处理土壤具有杀线虫活性以来[ 1], 国外学者就其对土壤害虫、植物病原菌和杂草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 5] 。由于该药尚未在国内推广使用, 相关研究报道甚少。溴甲烷是一种广谱性的土壤熏蒸剂, 因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 全球将于2015年全面淘汰该药[ 1] 。1, 3-二氯丙烯已成为替代溴甲烷的重要土壤熏蒸杀线虫剂之一, 近年来其用量持续增长, 仅美国2000年的用量就高达20 000 t。但也有人认为, 大量持续使用1, 3-二氯丙烯可能会影响土壤营养循环、土壤肥力和农产品品质, 造成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 6 ] 。土壤作为毒性化合物的容纳场所, 任何影响土壤性质的因素都将对土壤中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7] 。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是主要的土壤酶类, 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直接关系,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1, 3-二氯丙烯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影响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使用1, 3-二氯丙烯后对土壤中两种酶的影响规律, 从而间接了解该药剂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