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宜居性城市已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发展观。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也由过去的点缀性工作上升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但从城市的宜居性角度分析,我国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主要存在定位比较模糊,重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绿地、轻社区绿地,重绿地美化亮化效果、轻绿地生态效益,重整体性评价指标、轻宜居性指标等问题。立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宜居性导向,提出了合理定位、绿地工程与主体工程“四同时”,按自然规律进行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突出社区性绿地,推行“绿径+缀块”的绿地网络布局,强调绿地的“可达性+开放性+复合性”,以及适度兼顾绿地规模等宜居性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策略。
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首次提出了“适宜居住人类住区”概念,指出城镇社区的空间特点与质量、社会特点与状况、环境特点与质量是“宜居”的3个根本内容。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宜居城市”的权威评选主要由3大媒体机构发起。三家机构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但一般都以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供给、市民福利水平、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市民和谐程度以及公众参与程度等作为宜居城市的评价依据。2007年我国出台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用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6大方面、近百个量化指标,评价城市的适宜性程度。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宜居性城市的重要评价指标。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土地的密集开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产业的迅速集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市民健康受损等问题。许多学者对城市绿地的结构、生态属性、信息处理、规划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研究。聂磊等[1]对城市绿地树网型结构的特征、优势进行了研究。马建梅等[2]探讨了现代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方法。刘晓博等[3]系统研究了建设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体系。佃袁勇等[4]运用GS和GIS方法,通过绿地生物光谱特性差异和图斑,研究了城市绿色信息的算法和城市绿地景观动态演变及其规划。张新端等[5]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贺晟晨等[6]研究了城市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拟从宜居性视角探讨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