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降解五氯酚(PCP)的微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乔嘉懿 | -> | 543| 0| 0.783518MB |五氯酚,微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乔嘉懿 乔嘉懿 | 文档量 |浏览量13980

摘要: 在微氧条件及剧毒性的五氯酚存在下, 研究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机理. 在污泥培养过程中对污泥性质、外观进行观察, 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生物相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颗粒化初始阶段诱导核的存在对絮体起着凝集作用, 该阶段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 在形成阶段, 二价金属阳离子含量以及ECPs中PN /PS比值增加, 丝状菌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而在颗粒污泥形成后的增长阶段, SV I值下降至较低的水平, 形成表面光滑的完整颗粒, 颗粒内杆菌、球菌占优势, 含水率的明显下降表明质子跨膜迁移引起的细胞脱水作用变得显著.
    微氧(溶解氧浓度低于1. 0mg# L- 1 ) 颗粒污泥中同时存在好氧区和厌氧区, 将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是降解五氯酚理想的新型生物处理工艺( Lan et al. , 2005) .微氧颗粒污泥是在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者颗粒化过程及机理存在相似的地方. 对于污泥颗粒化的机理, 许多研究者从颗粒化的影响条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实践证明, 流体剪切力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影响颗粒污泥的形成( L iu et al. , 2002; Tayet al. , 2003 ). 在连续流反应器中, 溶解氧浓度低于1. 0mg# L- l时, 好氧颗粒污泥难以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颗粒污泥会趋于解体; 若改为间歇流工艺, 溶解氧浓度在0. 7~ 1. 0mg# L- l时, 可以形成具有清晰外形的颗粒( Peng et al. , 1999) . 这些研究对加速污泥颗粒化提供了有用资料, 但无法从本质上揭示污泥
乔嘉懿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降解五氯酚(PCP)的微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783.518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