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点地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点地梅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签定为山柰酚3-O-( 3-O-乙酰基) -α-L-吡喃鼠李糖苷( 1) ,山柰酚3-O-( 2-O-乙酰基) -α-L-吡喃鼠李糖苷( 2) ,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 3) ,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 4) ,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 5) ,山柰酚3-O-( 3-O-乙酰基) -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 6) ,山柰酚3-O-( 4-O-乙酰基) -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 7) ,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 8)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9) ,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10)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 Lour. ) Merr. 属于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1],又叫喉咙草、佛顶珠、地胡椒、五月朝天、小虎耳草、铜钱草、白花草等[2]。该植物主产于秦岭以南各省区,东北、华北也有分布; 在民间主要用于扁桃腺炎、咽喉炎、口腔炎和跌打损伤等治疗[3]。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鲜有报道[4-5]。为了解该植物的药用物质基础,发现结构新颖且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作者曾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2 个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其中2 个为新化合物[6]。再继续对该植物全草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又分离得到10 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