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缓释复合肥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氨挥发特性研究

李睿 | -> | 1602| 0| 0.313222MB |缓释肥料,氨挥发,通气法,动力学特性,土壤水分

李睿 李睿 | 文档量 |浏览量17705

摘要:采用“通气法”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非包膜缓释复合肥( SRF)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氨挥发损失状况和动力学特性以及盆栽试验条件下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SRF 在淹水条件下氨挥发比不淹水处理提前3 ~ 4d 到达峰值;且峰值和累积氨挥发量也比不淹水培养条件下高. 与普通复合肥(CCF) 相比,缓释复合肥的氨挥发损失量显著降低,不淹水条件下比等氮量CCF 减少氨挥发50. 6% 和22. 8% ,淹水条件下比等氮量CCF 减少氨挥发24. 2% 和10. 4% ,但是其氨挥发损失显著高于包膜缓释肥料(CRF) . SRF 的氨累积挥发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其动力学特性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 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定量描述. SRF、CCF 和CRF 各施肥处理在淹水条件下的水稻植株生物量分别比不淹水条件增加67. 86% 、78. 25% 和48. 75% ;氮素利用率分别比不淹水处理增加57. 73% 、80. 70% 和12. 06% . 在不淹水和淹水2 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用SRF 处理氮素利用率分别比CCF 增加59. 10% 和10. 40% . SRF 能够降低氨挥发,提高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1],氮肥利用率仅为30% ~ 35% ,损失却高达30% ~ 50% ,其中氨挥发是氮肥气态损失的重要途径[2]. 进入大气中的NH3大部分通过干、湿表面吸附或溶解在雨水中很快从大气返回距NH3挥发处相对较近的地表. 据Jenkinson 估计,大部分NH3在大气中存留6d左右后返回地表,10% ~ 20% 会被氧化成氮氧化合物,大部分含氮化合物随干湿沉降进入农田、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等,引起土壤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3],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损失,充分发挥氮肥增产效益,是肥施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 缓/ 控释肥料能明显提高氮肥( 肥料) 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减轻环境污染,已成为国内外新型肥料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5 ~ 7]. 由于缓/ 控释材料的技术含量要求高、成本昂贵,导致现有缓/ 控释肥料产品成本高于普通化肥[8],多应用于草坪和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且部分包膜材料亦不能充分保障对环境无化学污染,而使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9]. 近年来我国高浓度复合肥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在施用总量上还是在化肥的占比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化肥施肥结构[10]. 尽管如此,化肥施入土壤中的氨挥发损失
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在评价各种含氮肥料( 普通化肥和缓/ 控释肥料) 的农业化学特性时,了解其氨挥发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已有研究表明,施用缓/控释肥料能够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11,12]. 目前有关缓释肥料氨挥发特性的研究不多,而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上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氨挥发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是受许多环境因子和土壤因素决定的,因此在环境因子相对一致的条件下( 温度、湿度等) ,采用数学建模方法,利用培养条件来研究缓释肥在不同土壤中氨挥发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水稻盆栽试验,分析了一种新型非包膜缓释复合肥料在土壤中氨挥发损失状况,探讨了施肥水平、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氨挥发损失量及其动力学特性和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改善缓释复合肥料的性能、减少氨挥发、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李睿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缓释复合肥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氨挥发特性研究

(313.222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