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泊洛沙姆 (poloxamer 407, P-407) 诱导金黄地鼠形成脂质代谢紊乱实验动物模型, 并对其脂质代谢紊乱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同时评价该模型对两类市售调脂药物的反应性。选择6 周龄的雄性金黄地鼠腹腔注射P-407, 首剂量为300 mg·kg−1, 之后每72 h 以200 mg·kg−1 的维持剂量腹腔注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血清中TG、TC、free-CHO、CE、FFA 及apoB 的水平均显著升高, LDL-C 也有明显升高趋势; 另外, 模型组血清MDA 和NO 的含量显著增加。考察肝脏中脂质转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 发现该模型肝脏中LCAT 及SR-BⅠ的mRNA 表达水平降低, HMG-CoA 还原酶mRNA 表达水平显著增加, 以上3 种酶的基因表达差异可能参与导致了该模型血脂代谢紊乱。在该脂质代谢紊乱模型中, 分别给予非诺贝特 (100 mg·kg−1) 和阿托伐他汀(50 mg·kg−1), 每日灌胃1 次, 连续2 周, 两种药物均可显著改善其血清脂质代谢紊乱和机体氧化应激及炎症状态。研究提示, 雄性金黄地鼠通过连续多次腹腔注射P-407 可形成持续性高血脂症, 方法简便、形成时间短, 且对药物的反应性良好。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1]。在调脂药物的研发和评价中, 选择理想、实用的动物模型是关键。目前常用的脂质代谢异常模型分为自发性、化学物质诱导和转基因等3 类, 常选择的动物种类主要有家兔、大鼠、小鼠、豚鼠等。但研究发现家兔、大鼠和小鼠形成的高血脂动物模型与人类脂质代谢特点存在一定差异[2−5], 特别是血浆胆固醇及载脂蛋白成分多样, 没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的活性, 且其血脂较低而不稳定, 血清TG 和TC 不能同时升高, 不能很好地模拟人类的高脂血症状态[6, 7]。近年, 国外曾有研究报道了金黄地鼠 (golden hamster, Mesocricetus auratus)[8, 9]的脂质代谢与人类更为相近, 可能更适合于建立类似人类脂质代谢紊乱特征的高血脂动物模型。以往多以高脂饲料喂养或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霉素等方法形成高血脂动物模型, 但模型的形成时间长, 且费用较高。近10 年来, 采用泊洛沙姆407(P-407) 诱导形成高血脂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逐渐增多, 主要因其具有毒性小、模型形成时间短等特点,但并未见采用P-407 和金黄地鼠形成脂质代谢紊乱模型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将选择药用辅料P-407 作为诱导剂, 采用金黄地鼠建立简单快速、类似人类脂质代谢紊乱特点且经济实用的金黄地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 并从血清和肝脏的脂质转运、代谢相关酶的转录水平变化等方面探讨该模型初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