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表面上吸附态溶菌酶的DSC和FTIR研究

马义文 | -> | 967| 1| 0.339652MB |吸附态溶菌酶,表面覆盖度,盐浓度,构象变化,DSC(差示扫描量热)

马义文 马义文 | 文档量 |浏览量17023

摘􀀁 要􀀁 联合差示扫描量热( DSC) 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FTIR) 分别研究了鸡蛋白溶菌酶( Lyz) 在适度疏水吸附剂( PEG􀀂600) 表面上吸附和折叠时, 不同盐( 硫酸铵) 浓度、表面覆盖度和变性剂( 盐酸胍) 浓度对无水环境的吸附态天然和变性溶菌酶构象变化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着硫酸铵浓度和溶菌酶表面覆盖度的增加, 吸附态天然和变性溶菌酶的吸热峰温度都逐渐降低, 同时在较高温度下的微扰也增多。吸附发生后, 􀀁 􀀂螺旋结构减少, 􀀂􀀂折叠和􀀂􀀂转角结构增多。在FTIR 图谱中, 吸附态变性溶菌酶在1 400~ 1 425cm- 1 处的C􀀂 C 拉伸振动峰和1 650~ 1 670 cm- 1 处的酰胺 带特征峰都能明显观测到。但是, 与之相比, 相同条件下吸附态天然溶菌酶在1 650~ 1 670 cm- 1 处特征峰却几乎看不到。吸附态天然溶菌酶发生了结构丢失, 表现得更加不稳定。
    蛋白在固体表面上的热稳定性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包括红外( FT IR) [ 1] , H/ D 交换和质谱联用( HDX􀀂MS) [ 2] 以及差示扫描量热( DSC) [ 3, 4] 等。
通过蛋白去折叠的DSC 热谱图可以获得蛋白热稳定性的有效信息, 如变性转变温度、变性焓和转变峰的宽窄。其中转变温度直接反映蛋白的热稳定性[1] 。目前蛋白热变性的DSC研究多集中在溶液中水合状态的蛋白, 分析蛋白热变性前新峰的峰温和焓变值与蛋白种类、水合值的关系[ 5] , 而对在疏水表面吸附态无水环境下蛋白的热变性的DSC 研究却少有报道。无水环境下的DSC 研究能彻底避开讨论吸附态蛋白分子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使人们对吸附态蛋白热性质变化的分析变得更有效。
    本文是在吸附实验的基础上, 利用Sapphire DSC 差示扫描量热仪, 对25 ! 吸附在PEG􀀂600 上的天然及变性溶菌酶进行热扫描, 讨论升温过程中不同盐浓度、表面覆盖度对吸附态溶菌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并与相同条件下吸附态溶菌酶的红外图谱结果相比较, 进一步探讨其构象变化规律。
马义文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疏水表面上吸附态溶菌酶的DSC和FTIR研究

(339.652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221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