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利用日均及14时气象数据进行霾日判定的比较分析

王明和 | -> | 1114| 0| 1.377165MB |霾,京津冀,气象资料

王明和 王明和 | 文档量 |浏览量23342

摘要:汇总京津冀区域内多个地面站1980—2008 年气象资料,根据目前霾天气判别的主要方法,结合气象资料的具体特点,确定具体判别指标,利用日均值和14 时实测值分别统计区域内各站点逐年各月的霾日数,分析两种方法进行霾日统计的具体特点. 发现两种方法都不可能准确统计出霾天气的出现,但在分析单个站点或者一个区域长时间跨度的霾日变化时,两种方法都较为适用,能够反映出长时间霾天气变化的整体趋势. 两种方法对于单个站点或者一个区域得出的具体霾日数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别,此外,对于分析不同季节的霾日变化,两种方法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尾气以及VOCs 的排放迅速增加,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凸显,细颗粒物尤其是二次气溶胶污染加重,造成霾天气日益增加,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
    国内关于区域性大气能见度的研究从2000 年以后逐渐开展,尤以珠三角的相关研究居多且较为系统,长三角和京津冀相关研究目前逐步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区域和城市范围的能见度( 霾) 变化趋势,霾天气的判别标准,能见度水平和气溶胶浓度的相互关系,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气溶胶化学组成特点和气象条件特征等( Qiu and Yang,2000; Xu et al. ,2002; Wuet al. ,2005; Deng et al. ,2008; Huang et al. ,2009; Chang et al. ,2009; Tao et al. ,2009; Tanet al. ,2009; 宋宇等,2003) .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观测标准,各站点天气现象中基于人工观测的霾记录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不能用于长期资料的统计分析,所以许多研究中对霾天气的判别进行了讨论,大多讨论能见度小于10km 的前提下,以相对湿度的数据作为判别标准较为适合,但无论选用哪一个相对湿度值都不可能准确的将霾天气区分出来.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常用的处理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方法: 一种是用日均值,定义日均能见度小于10km,日均相对湿度小于90%,并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扬沙、沙尘暴、浮尘和烟幕等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霾日; 另一种是使用14 时实测值( 或12 时实测值) ,用于分析能见度小于10km、相对湿度小于90%并排除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霾日( 吴兑等,2009) . 2010 年6 月1 日,《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 QX/T 113-2010) 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能见度小于10km,相对湿度小于80%为霾,相对湿度在80% ~ 95%之间时则进一步辨识,但并没有规定该指标是针对日均值还是14 时实测值.
    本研究利用京津冀区域1980—2008 年气象资料,分别用上面两种方法得到区域霾天气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两种方法进行霾日统计时的具体特点.
王明和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利用日均及14时气象数据进行霾日判定的比较分析

(1377.165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