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区域性大气能见度的研究从2000 年以后逐渐开展,尤以珠三角的相关研究居多且较为系统,长三角和京津冀相关研究目前逐步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区域和城市范围的能见度( 霾) 变化趋势,霾天气的判别标准,能见度水平和气溶胶浓度的相互关系,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气溶胶化学组成特点和气象条件特征等( Qiu and Yang,2000; Xu et al. ,2002; Wuet al. ,2005; Deng et al. ,2008; Huang et al. ,2009; Chang et al. ,2009; Tao et al. ,2009; Tanet al. ,2009; 宋宇等,2003) .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观测标准,各站点天气现象中基于人工观测的霾记录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不能用于长期资料的统计分析,所以许多研究中对霾天气的判别进行了讨论,大多讨论能见度小于10km 的前提下,以相对湿度的数据作为判别标准较为适合,但无论选用哪一个相对湿度值都不可能准确的将霾天气区分出来.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常用的处理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方法: 一种是用日均值,定义日均能见度小于10km,日均相对湿度小于90%,并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扬沙、沙尘暴、浮尘和烟幕等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霾日; 另一种是使用14 时实测值( 或12 时实测值) ,用于分析能见度小于10km、相对湿度小于90%并排除其它能导致低能见度事件的情况为一个霾日( 吴兑等,2009) . 2010 年6 月1 日,《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 QX/T 113-2010) 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能见度小于10km,相对湿度小于80%为霾,相对湿度在80% ~ 95%之间时则进一步辨识,但并没有规定该指标是针对日均值还是14 时实测值.
本研究利用京津冀区域1980—2008 年气象资料,分别用上面两种方法得到区域霾天气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两种方法进行霾日统计时的具体特点.
-
关键词: 三维电极,电催化,粒子电极,粒子电极串,电位差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8:36
-
关键词: 滇池流域,水质污染因子,着生藻类,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7:34
-
关键词: 霾,京津冀,气象资料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5:46
-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组成型表达,转座子,生物降解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4:21
-
关键词: 络氨铜,铜绿微囊藻,景观水体,叶绿素a,藻华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2:30
-
关键词: 白雪姬,植物修复,铅胁迫,铅富集,生长生理 发表时间: 2013-03-07 14: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