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池塘浮游生物优势种组成与DNA指纹的关系

展鹏飞 | -> | 424| 0| 1306.791MB |浮游生物,优势种,遗传关系,RAPD,DNA指纹,多态性,池塘

展鹏飞 展鹏飞 | 文档量 |浏览量5222

摘 要 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3个池塘7个样点浮游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DNA指纹多态性. 利用15种随机引物分别扩增,其中7种引物获得多态性片段. 电泳共得到47条带,谱带平均多态率为96.4%. 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3个池塘7个样点的遗传关系聚类树. 通过优势种群组成聚类分析比较探讨浮游生物优势物种组成和DNA指纹遗传关系聚类树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同一池塘样点的优势种组成和DNA指纹遗传多样性相似性较高;西区池塘样点的优势种组成和遗传关系最近,其次是东区池塘的3个样点,差别最大的是北区池塘的两个样点. 其原因可能是生境的隔离和差异. 提示尽管池塘浮游生物优势种组成与DNA指纹结构表示的遗传关系会存在较小差异,但是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利用DNA指纹技术研究池塘浮游生物生态学是可行的. 图5 表3 参12
    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类群,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丰度高等特点,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学一直是淡水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在水产养殖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分子水平和群落水平研究浮游生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DNA指纹分析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群落生态研究. Antonovics在1992年首次提出“群落遗传学”(Community genetics)的概念,开始探讨生物群落间复杂的遗传关系及其潜在的生态系统结果[1]. 1993年,Muyzer等将DNA电泳技术借鉴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功能类群的区
分[2]. 2003年,Neuhauser等结合群落生态与群体遗传研究了遗传物质与高层次生命系统的关系[3]. 显然,DNA指纹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内,自余育和等在2004年研究DNA指纹分析技术在群落级生命系统应用的可能性开始,已经进行了一些湖泊与河流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物种组成及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5~7]. 因此,DNA指纹技术逐渐应用到淡水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中来. 本研究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选取池塘生境为实验区,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指纹技术研究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并与优势种组成进行比较分析.
展鹏飞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池塘浮游生物优势种组成与DNA指纹的关系

(1306.791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