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等手段, 从金刚纂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 个萜类化合物。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antiquorine A (1)、antiquorine B (2)、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 (3)、taraxerol (4)、3β-hydroxy-25,26,27-trisnorcycloart-24-oic acid (5)、9β,19-cyclolanostan-3β-ol (6) 和Ψ-taraxastane-3,20-diol (7)。化合物1~3 为二萜, 其结构类型分别属于松香烷型、对映贝壳烷型和阿替烷型, 其中化合物1 和2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7 为三萜, 其中化合物5 为降解的环阿廷烷型三萜, 为新的天然产物, 化合物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表明了该植物中化学结构的多样性。
大戟属系大戟科植物, 本属植物约有2 000 种,我国有80 多种。本属植物的特征是含有白色或黄白色乳汁, 并有双重特性: 不但有皮肤刺激性和毒性,而且有重要的药用价值[1]。大戟属植物所具有的多种生物活性与其含有的萜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萜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具有细胞毒[2]、人类庖疹病毒第四型 (EBV) 诱导活性[3]和逆转淋巴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活性[4]。一直以来, 对大戟属中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金刚纂 (Euphorbiaantiquorum L.) 为我国传统傣药,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 生于村舍附近或园地, 多栽培作观赏或绿篱, 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泻下通便、驱虫等作用[5]。国内外学者已从其根、茎和乳汁中分离得到多种三萜和二萜类成分[6−10]。为进一步寻找生物活性成分, 充分开发我国民族药用植物资源, 作者对金刚纂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等手段, 从金刚纂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 个萜类化合物。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antiquorine A (1)、antiquorine B(2)、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 (3)、taraxerol(4)、3β-hydroxy-25,26,27-trisnorcycloart-24-oic acid (5)、9β,19-cyclolanostan-3β-ol (6) 和Ψ-taraxastane-3,20-diol(7)。其中化合物1 和2 为新化合物 (图1), 化合物1~3 为二萜, 其结构类型分别属于松香烷型、对映贝壳烷型和阿替烷型, 化合物4~7 为三萜, 分别属于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其中化合物5 (图1) 为降解的环阿廷烷型三萜。本研究表明该植物中化学结构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