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物贡献特征

广鸿煊 | -> | 774| 0| 0.36373MB |地表径流,泥沙,面源污染,尖山河小流域,抚仙湖

广鸿煊 广鸿煊 | 文档量 |浏览量28300

摘要: 对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降雨量以及坡耕地、梯坪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5 种土地类型及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了定位观测, 并对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所含面源污染物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¹ 6 ~ 10 月份是该流域出现较大阵雨的主要时期, 2006年6 ~ 10 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3. 2%, 这一时期是产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主要时期. º 坡耕地和人工林是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的主要场所. 坡耕地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22. 97%和62. 96%, 人工林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34. 69%和16176%. » 尖山河小流域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和人工林. 在坡耕地和人工林, 随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5. 01%、51. 63%和66. 42%, 随泥沙产生的TN、TP 和有机质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41 12%、73. 18%和62. 14%. ¼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单位面积的面源污染物产生量较高, 但由于总面积较小, 在流域面源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的比例很小, TN和TP分别只占产生总量的3. 98%和1. 05%. 在流域中所占面积很少的坡耕地(仅占7% ) 却成了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场所.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 其储水量占云南省储水总量的65%. 尽管目前的总体水质为Ñ 类(陈
红等, 2002) , 但近年来湖泊周边小流域河流的入湖口区域水质不断下降, 基本保持在Ò ~ Ó类以下水
质. 由于抚仙湖流域主要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并不严重, 由农业形成的面源
污染是抚仙湖污染的主要形式. 抚仙湖储水量大,污染物的输入对水体总体的水质影响不大, 但长此
以往必将加速湖体的衰老, 与抚仙湖一/脉0相通的星云湖就没有逃脱面源污染的厄运, 水质多年来维
持在Ô ~ Õ类. 面源(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资源(尤其是湖泊) 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刘振英等,2007) . 农业面源主要提供N、P及农药残留物,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恶化有着十分显著的贡献
( A rheim er et al. , 2000) , 在美国, 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第一因素, 农田径流是64%受污染河流和57% 受污染湖泊的主要污染源( US EPA,1995) . 地表径流是输送面源的主要途径, 在径流系数高的农业山区面源污染最为突出( Sharp leyetal. , 1994) . 面源污染物的输出与地表的植被覆盖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高超等, 2005; 彭文英等,2001) , 植被状况好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的拦蓄
能力更高(周国逸等, 2000; 彭文英等, 2001; 余新晓等, 2001; 吴钦孝等, 1998; 闫俊华等, 2000; 张志强等, 2000; 郑粉莉等, 2005), 因而对控制面源污染的输出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面源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过量施肥造成的污染(刘振英等, 2007; 陈红等, 2002)、村镇面源污染(黄虹等, 2004)、单一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特点(王道涵等, 2002)或流域出口的输出特征(许其功等, 2007 )等方面, 针对以农业
为主的小流域所进行的面源污染分布特点方面的
研究很少, 尤其在抚仙湖流域还没有同类研究报
道. 本研究以抚仙湖一级支流) ) ) 尖山河小流域为
研究对象,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和泥沙
输出量以及其中携带的N、P 等面源污染物进行测
定, 计算尖山河小流域面源污染的输出量, 以期探明山区流域坡耕地在湖泊面源污染物中的贡献, 为
确定抚仙湖面源污染的防治重点、防患面源污染于
未然提供理论依据.
广鸿煊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物贡献特征

(363.73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