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山地典型地类非点源污染特征与分析

广鸿煊 | -> | 986| 0| 0.805057MB |非点源污染.土地利用类型,山地,流失特征

广鸿煊 广鸿煊 | 文档量 |浏览量28300

摘要: 通过在尖山河小流域建立径流场,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集水样, 检测分析地表径流中各污染物的浓度, 研究自然状态下和人为干扰下山地不同地类污染物的输出量, 探讨高原湖泊山地非点源污染的特征与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各地类产流量的关系是坡耕地> 人工林>灌草丛> 次生林, 各地类产沙量大小关系是坡耕地> 人工林> 次生林> 灌草丛, 产流量与降雨量相关性更为显著; 次生林、坡耕地、灌草丛、人工林4种土地类型产流的总无机氮输出量平均值分别为0. 94 m g# m - 2、19. 70m g# m - 2、1. 74 m g#m - 2、17. 22 mg# m - 2, 总磷平均值分别为0. 32m g#m - 2、3. 58 m g# m - 2、1. 12m g# m- 2、2. 85m g# m - 2; 产沙过程中单位面积水解氮输出量平均值为0. 41m g#m - 2、7. 17 mg# m- 2、0. 89m g#m - 2、0. 23 m g#m - 2, 速效磷平均值为0. 04 mg# m- 2、1. 14m g# m- 2、0. 03m g# m- 2、0. 02 m g# m - 2; 产流过程中输出的污染物大于产沙过程中的输出量, 尖山河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以控制产流污染物为主.
    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随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表现出来, 成为影响地表水体(尤其是
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或是首要污染源( La,l1990; M cGrath, 2001) . 国外学者对农田地表径流氮磷元素的流失量及对水体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 80年代( Flanagan, 1989), 先后对土壤中氮磷等元素的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Na ir, 1995; Eghbal,l 2000; A rhonditsise,t 2000;FrancosA, 2001).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和河流水质规划研究, 有研究者在官厅水库(王雪蕾, 2007; 梁涛,2005)、滇池(王震洪, 2006)、太湖(郭红岩, 2004)、三峡库区(龙天渝, 2008)等湖泊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较好地掌握了非点源污染负荷发生状况, 为湖泊、河流的水质规划与流域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随着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地表径流迁移转化机理研究的广泛开展, 次降雨事件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监测分析被广泛用于校检模型及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计算与评价(岳勇, 2007; 郝芳华, 2006; 程红光,2006a, 于涛, 2008) . 而河流和高原湖泊的汇水区基本为山地, 地表径流是输送非点源的主要途径, 因此径流系数高的农业山区非点源污染尤为突出, 山地农业的非点源污染在山地非点源污染中占据绝对的份额, 并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是山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王震洪, 2006) . 以往的研究多是选择人为干扰比较严重或是污染比较厉害的区域, 因而无法获得有代表性的本底值, 本研究中选择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地类(自然的、人为干扰)建立具有相同坡度的径流场, 测定地表径流产流和泥沙中的有机质、N、P等污染物的形态及含量, 观测自然降雨条件下山地不同地类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输出及特征; 并将坡耕地、人工林地和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次生林、灌草丛作对比, 探明非点源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途径输出的种类、形态、成分和输出量. 旨在为有效控制农业山区非点源污染提供成熟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对抚仙湖从贫营养型湖泊向富营养转化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广鸿煊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山地典型地类非点源污染特征与分析

(805.057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