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典型喀斯特坡地_137_Cs的分布与相关影响因子研究

周东磊 | -> | 659| 0| 0.257304MB |喀斯特,137Cs分布,影响因子

周东磊 周东磊 | 文档量 |浏览量10980

摘要: 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的137Cs取样分析, 对喀斯特坡地土壤137 Cs分布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喀斯特区域137 Cs剖面分布特征与非喀斯特区域相似, 林地土壤剖面137 Cs呈现指数分布模式, 耕地剖面的137Cs呈均匀分布模式; 喀斯特区域落水洞洞口45 cm 以上土层中的137Cs比活度变幅为117~ 313 BqPkg, 137Cs分布较深, 表明洞口现存土壤多由侵蚀物质堆积形成; 2 个石缝中的土壤样品137Cs比活度分别为1618 BqPkg和3716 BqPkg, 远远高于临近土体, 表明裸岩是影响喀斯特区域137Cs地表空间运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坡面海拔升高, 137 Cs的面积活度表现出波动振荡趋势, 空间异质性明显, 林地和农耕地坡面137 Cs面积活度变幅分别为29914~ 1 59216 BqPm2 和1151 8~ 1 47816 BqPm2 ; 林地坡面137 Cs面积活度与坡度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农耕地坡面137 Cs面积活度和坡度呈不明显的负相关, 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 地形地貌和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坡面137 Cs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位于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 由于地质环境特殊,
其生态环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都易遭受破坏, 随着近年来区内人口增多, 生存型经济发展阶段不合
理的土地开发方式使该区域森林退化、土壤侵蚀状况严重. 在喀斯特区域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的背
景下, 土壤一旦流失, 极难恢复, 会引起植被退化、基岩裸露、动植物资源退化和灭绝, 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进入恶性循环, 是喀斯特区域呈现环境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1, 2] . 国内外学者对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与非喀斯特区域不同, 由于喀斯特区域碳酸盐岩体内管道、裂隙发育广泛, 土壤短距离丢失现象普遍存在[ 3] ,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如侵蚀模型、径流小区等在喀斯特区域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尝试运用核素示踪方法开展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研究, 其中以137Cs示踪研究最为普遍.
    137Cs是20 世纪50~ 70 年代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元素, 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沉降. 沉降在地表的137Cs能迅速被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强烈吸附, 基本不被淋溶流失和植物吸收, 在土壤中的损失与富集主要伴随土壤侵蚀和沉积活动发生, 是土壤侵蚀研究的良好的示踪元素[ 4, 5] . 近十多年来, 我国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等区域广泛开展了137Cs示踪土壤侵蚀的研究, 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6~ 9] . 然而, 由于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作用机制特殊, 其它区域运用137Cs法得出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到喀斯特区域. 因此, 白占国、万国江等[ 10, 11] 1995 年前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喀斯特区域137Cs分布规律研究, 随后张素红等、傅瓦利等、张治伟等学者[ 12~ 14] 也陆续运用137Cs方法进行了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 由于对137Cs在喀斯特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至今没有清晰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137Cs方法在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研究以古周移民示范区为例, 通过野外考察和137Cs取样, 分析了137Cs在喀斯特坡地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以期为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区域土壤侵蚀机制, 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周东磊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典型喀斯特坡地_137_Cs的分布与相关影响因子研究

(257.304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