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基于PPI的河段水体潜在污染研究

周东磊 | -> | 621| 0| 0.599113MB |河段,水质,PPI,河段潜在污染指数,污染治理

周东磊 周东磊 | 文档量 |浏览量10980

摘要:提出了一种预报河段水体潜在污染的方法———河段潜在污染指数法( river section potential pollution index,R-PPI) ,并在北京市山区3 个典型小流域进行应用. 河流水体污染是我国目前最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在治理工作开展前需要确定重点污染河段、区域和污染源,而基于河流水质监测的水质评价方法难以确定重点污染源. 因此引入了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 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PNPI) 法,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扩展、土地利用分类比对和土壤渗透性分级3 个方面改进,得到潜在污染指数( potential pollution index,PPI)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段潜在污染指数法. 通过在3 个小流域的应用研究可知,该方法具有所需监测资料少、操作简单、便于确定重点污染源、综合性强等特点,可为流域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河流水质污染是我国目前最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1]. 现阶段国内的河流水质评价目的主要是如实反映水质的客观状况,从而为污染的综合治理、区域环境的规划管理以及水的用途和利用价值提供依据,所以一般的步骤是根据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对水的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2]. 国内水质评价发展很快,方法很多,有考虑单一指标的单因子评价法、定量描述整体水体质量的污染指数评价法,有的水质评价法甚至把水体作为一个有着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的不确定系统[3 ~ 8],进而引入各种不确定性方法进行评价. 这些
方法的共同特点即力求真实反映河流水质,并与国内水质分级标准相匹配,重视河流本身的功能分级,但无法准确反映河流污染物的来源,所以尽管这些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水的功能评价和区域环境的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但从污染源的认定以及污染治理目标的确定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不足.
    事实上,河段中的水质是河段两侧入流以及河段上游汇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污染源不单
单影响其汇入河段的水质,还会影响下游河段的水质,所以根据河流水质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经
常会出现难以确定污染源的情况. 同时,这些水质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河道水质的长期监测资料,在一些数据匮乏、监测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应用难度较大.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笔者提出了一种预报河段水体潜在污染影响的方法———河段潜在污染指数法.
周东磊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基于PPI的河段水体潜在污染研究

(599.113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