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磁力搅拌和超声波乳化等手段模拟海上溢油事故,采用常见的4 种原油和4 种燃料油开展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根据8 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 h-LC50得出这8 种油对褶牡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120=F180>-20#>F380>TJ015>TJ014>TJ002>TJ016;根据8 种油品对缢蛏的96 h-LC50得出这8 种油对褶牡缢蛏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180>F120>-20#>F380>TJ002>TJ015>TJ014>TJ016;根据8 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 h-LC50得出TJ016 和TJ002 对褶牡蛎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 和TJ014 对褶牡蛎属于低毒高风险,F380 和-20# 对褶牡蛎柴油属于中毒高风险,F180 和F120 对褶牡蛎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根据8 种油品对缢蛏的96 h-LC50得出TJ016 对缢蛏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TJ014、TJ002 和F380 对缢蛏属于中毒高风险,-20#、F180 和F120 对缢蛏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总之,对贝类而言,燃料油毒性比原油更大,缢蛏相对褶牡蛎对油品毒害作用更为敏感。
石油污染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石油污染以及残留物的潜在危害已经对近海海域生物资源、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关于石油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研究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石油以及相关石油产品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比如原油和燃料油水溶性物质对水生生物胚胎、幼体的毒性响应研究[1-4]、石油产品多环芳烃(PAHs)对水生生物的影响[5],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石油污染对水生生物生理生化的影响方面[6-19]。但是在不同油品对海洋生物的毒害效应系统研究方面鲜见报道[20],特别是对贝类的毒性效应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选择国内外常见的4 种原油和4 种燃料油,开展对东海水域常见经济种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急性毒性试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就8 种油品对贝类的毒性大小和生态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评价溢油污染对底栖性生物资源的影响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提供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