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明确乙酰甲胺磷在叶菜类蔬菜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比较研究了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下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 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 次,乙酰甲胺磷在白菜中降解半衰期为2.060~3.203 d,大棚条件下降解速度慢于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甲胺磷的残留量是乙酰甲胺磷代谢生成和甲胺磷本身降解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施药几天后,出现一个甲胺磷残留的高峰;乙酰甲胺磷施用在白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尤其是大棚栽培方式、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使用乙酰甲胺磷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因此,在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上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安全间隔期应延长为21 d,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宜使用。
乙酰甲胺磷是一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由于高效、持效期长、内吸性强且急性毒性较小(大鼠急性经口LD50 值为945 mg·kg-1),作为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低毒化的优良产品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作为高毒农药替代产品使用广泛[1-3]。然而近几年农药残留检测监管中,甲胺磷农药残留超标事件仍有发生,这与乙酰甲胺磷的使用有很大关系。有关研究表明,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能代谢出甲胺磷,同时乙酰甲胺磷作为甲胺磷的N-乙酰基衍生物,其制剂中有少量甲胺磷存在[4-5]。因此,作物中使用乙酰甲胺磷可能存在甲胺磷残留风险,而在我国的相关标准中甲胺磷是不允许在蔬菜上检测出来的高毒农药[6]。为全面了解乙酰甲胺磷的代谢情况并正确评价其安全性,研究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产物甲胺磷在蔬菜中的残留动态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关于乙酰甲胺磷的报道多为单一栽培方式和施药浓度下其消解动态的研究,同时结合栽培方式、施药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残留消解规律的尚未见报道[7-10]。本试验选择有代表性、易产生农药残留超标[11]的速生叶菜———白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施药量下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产物甲胺磷的残留降解动态、最终残留量等进行试验,研究并掌握其残留特点,为该农药在杭州及同类地区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