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效性、生态毒理学和最终归宿的主要物化过程( Pignatello et al. ,1996; Luthy et al. ,1997; Abuet al., 2005) . 研究表明( Weber et al. ,1996; Chiouet al., 2000; Lennartz et al., 2007) ,沉积物的组成复杂,有机污染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实际上是在沉积物
所含无机矿物、“橡胶态”有机质中的吸附与线性分配及在“玻璃态”有机质和少量高表面积碳黑类物质( HSACM) 上非线性表面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表现为吸附反应的非线性和吸附-解吸产生的滞后现象. 由于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解吸行为直接决定其归趋及生物可利用性( Johnson et al., 2001) ,目前针对沉积物的解吸行为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采用三端元模型理论( Weber et al. ,1996) ( 无机矿物表面、无定形有机质和凝聚态有机质) 和双模型理论( Xing et al. ,1997) ( 分配方式和空隙充填方式) 来探讨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表现出的较强解吸滞后现象. 天然水环境系统受到不同物化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复合污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传统对解吸行为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将吸附平衡后的沉积物-水环境体系进行离心,弃去上清液后加入背景电解质溶液( CaCl2和NaN3水溶液) ,随后考察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解吸规律. 需注意的是,此方法在弃去上清液中残留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也损失了沉积物与水交换平衡得到的环境体系( 沉积物浸出液) ,这样便造成了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过程的水化学条件差异,使得污染物在实验室和天然实际水体中的解吸行为可能存在变化. 研究发现( Xinget al., 1998; Li et al. ,2001) ,在多种污染物共存的沉积物- 水平衡体系,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HOCs)的吸附-解吸行为与其在单溶质吸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体系中的各类污染物可能通过竞争吸附-解吸作用( Xing et al., 1996; 娄保峰等,2004; 陶庆会等,2004; 曲久辉等,2009; ) 、盐效应( 吴文伶等,2009)等改变主溶质的迁移能力、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与传统对解吸实验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选用凉水河和东江流域等2 种不同地域的底泥沉积物,
通过沉积物-水溶解交换平衡得到沉积物浸出液,以此来模拟天然水环境的背景体系. 选用多环芳烃萘作为目标污染物,探讨沉积物提取液对其解吸滞后性的影响,从而加深人们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的理解与认识.
-
关键词: 沉积物,铅,释放,扩散梯度膜(DGT),扩散通量模型(DIFS) 发表时间: 2013-02-05 17:12:18
-
关键词: 沉积物,萘,吸附,解吸滞后 发表时间: 2013-02-05 16:46:58
-
关键词: 色度测量,重金属污染,潮滩,沉积环境 发表时间: 2013-02-05 16:45:19
-
关键词: 巢湖,磷,源磷,释放动力学 发表时间: 2013-02-05 16:43:49
-
关键词: 电凝聚,超声,除磷,动力学分析 发表时间: 2013-02-05 16:42:20
-
关键词: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生物反应器,流态,死区 发表时间: 2013-02-05 1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