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

马紫 | -> | 461| 0| 0.496295MB |生命周期评价,玉米,种植模式

马紫 马紫 | 文档量 |浏览量7602

摘要:以当前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问题N 素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种植中引入苜蓿、黑麦草、花生和大豆4 种功能植物与其间作,试图通过植物修复手段达到减少N 污染的目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5 种种植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玉米‖黑麦草>玉米单作>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0.145 9、0.129 5、0.122 9、0.113 6 和0.094 5。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玉米‖黑麦草模式则加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说明选择适宜的功能植物(如花生、苜蓿和大豆)引入玉米群体可以有效减小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机械等化石能源大量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投入支撑着世界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但是,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环境影响,这成为当前国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据FAO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世界氮肥总需求量为0.97 亿t,2006 年为1.01 亿t,比2005 年增长了3.77%[1];我国2000—2006 年的化肥年均产量以9%的速度增加,2006 年各类化肥的总产量达5 345 万t[2]。以华北平原为例,氮肥的年平均使用量达到了450 kg 纯氮·hm-2[3],远远超过了作物的正常需求量。过量施用氮肥不但造成氮的淋溶损失,同
时严重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尤其是地下水[4-5]。因此,如何控制农田氮素污染以及淋溶损失已成为农业环境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目前对农田氮肥污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可控缓释肥[6]、改进田间管理[7]、改进施肥方式[8]、利用植物修复[9-10]等方面,其中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方便、实用和有效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绿色植物从环境中吸收带走污染物或将污染物无害化而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目的,当前利用植物修复治理环境污染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农药、石油等污染物的治理[11],对于化肥污染尤其是农田氮污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问题———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农田面源污染为出发点,在田间引入功能修复植物与主栽作物间作,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评价作物与不同功能植物的间作模式
马紫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

(496.295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