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淀山湖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

张海航 | -> | 845| 0| 0.307599MB |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组成,水质因子,淀山湖

张海航 张海航 | 文档量 |浏览量21843

摘 要:于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对淀山湖小型(20~20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水质因子进行逐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淀山湖水体年均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二者贡献率之和为74.79%。淀山湖叶绿素a粒径组成百分比的季节变动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密切相关: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所占百分比春季最高,而微型、微微型的则分别在秋、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小型、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百分比与NH3-N含量分别呈显著正、负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百分比与BOD5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应滤食性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食性粒级,探讨了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防治淀山湖富营养化的可行性。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有着各自重要的地位,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调查研究对理解湖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关于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和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等方面有不少报道[3~8],而淡水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操纵基础食物链环节的浮游植物粒级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国内仅在武汉东湖和盐碱池塘有报道[9~11]。淀山湖作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其营养盐浓度已达到爆发蓝藻水华的阈值,只要夏天水文、气象等条件适宜,就会大量爆发水华[12]。当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实践表明,无论外源营养负荷的削减,还是物理化学除藻措施的施行,均不能在大尺度水域取得良好而持久的控藻效果[13,14]。基于水生动物的“下行效应”,Shapiro
、刘建康等分别提出了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和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强调从营养环节摄食浮游藻类以控制水华爆发[15,16]。因此,研究如何综合运用摄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水生动物进行综合控藻,对完善特定水域的生物操纵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于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测定了淀山湖水体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20~200μm,亦记Micro-)、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
2~20μm,亦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2μm,亦记Pico-)的叶绿素a浓度,分析了各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为滤食性水生动物在淀山湖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张海航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淀山湖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

(307.599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