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了不同保藏方法对硝化污泥硝化活性和相关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饥饿保藏条件下, 各种方法下的硝化活性均呈指数衰减, 自然环境、4 e 、- 20 e 、- 20 e 加15%体积甘油方法下的活性衰减速率分别为0. 012 d- 1、0. 021 d- 1、0. 019 d- 1、0. 013 d- 1, 半衰期分别为11 71、1. 09、1. 22、1. 62个月. 保藏5 个月后, 4 种方法下的硝化污泥活性保留率分别为16. 0%、13. 6%、20. 8%、20. 4%, 菌体保留率分别为411 5%、47. 6%、52. 2%和53. 6%. 保藏过程对硝化细菌的ATP含量、血红素c含量、SV值均产生影响, 随着保藏时间的延长, 低温下污泥中的丝状菌比例增加, 絮体结构更加紧密, 硝化污泥变黑速度减慢, 而自然环境中丝状菌消失, 絮体结构解体, 硝化污泥迅速变黑.
随着低碳高氮废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已无法满足实用要求, 研发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势在必行.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不但可较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节省25% 的需氧量和40% 的有机碳源(郑平等, 2004 ), 而且可与厌氧氨氧化工艺等组合, 开发其它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硝化细菌是短程硝化的承载者( Park and Noguera, 2007;Schramm et al. , 1996) , 其数量和活性决定了硝化作用的潜力. 但是, 硝化细菌代时较长, 对氧气、pH、温度等环境条件较敏感, 导致硝化工艺的启动相对困难( Okabe et al. , 1999) . 随着废水生物脱氮工程的普及, 对高效硝化菌种的需求日益增大, 如何经济有效地扩增和保藏高效硝化菌种即成了人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