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黔桂喀斯特区域河流水体离子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徐世梅 | -> | 433| 0| 0.470135MB |喀斯特,黔桂珠江水系,底栖硅藻,水体离子,电导率

徐世梅 徐世梅 | 文档量 |浏览量8541

摘要: 为了建立喀斯特地区河流底栖硅藻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型, 定量研究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黔桂珠江水系典型岩溶水体中的离子、电导率与底栖硅藻群落分布的关系. 研究发现, 电导率的范围为20 ~ 2070 LS# cm - 1, 并且C a2+ 与( HCO-3 + CO2-3 )是岩溶水体的主要优势离子.对离子、电导率与硅藻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 )、对应分析( CA)、加权平均分析(WA )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水体离子(H CO-3 +CO2-3 、SO2-4 、NO-3 、C l- 、C a2+ 、N a+ 、Mg2+ 、K+ )与电导率环境变量都能用于解释底栖硅藻的群落分布特征; 而Ca2+ 、(HCO-3 + CO2-3 )和Na+浓度是影响物种组成的显著因素. 通过研究确定了以上8种水体离子和电导率的相应指示种值(最适值Opt im a), 以及这些离子环境下的硅藻分布特征. 该结果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硅藻种群生态学、个体生态学以及水质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硅藻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 在极其微弱的环境条件改变下, 硅藻群落结构、优势种组成、个体特征都会对这一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Su llivan, 1999) .建立这种应答关系, 无疑能够利用硅藻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体环境. 因此, 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电导率、CO2-3 (HCO-3 )和C a2+ 能够强烈影响硅藻的群落结构(W ilson et al. ,1994; Gasse et al. ,1995) . 且在对污染物与硅藻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一定浓度范围内N、P 污染物的量与硅藻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Ch†te lat et al. , 1999; W inter et a l. ,2000) , 尤其是有毒重金属之类的污染物能够引起硅藻个体结构的变异或者硅藻群落中优势种的变化和演替. 是否能够确立这些变异和演替规律与污染物之间的量化关系, 是确立硅藻预测环境变化成功与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 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特点, 这一环境地域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同一藻种对于同一环境因子变化的应答机制不完全相同.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具有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水文、地质特点, 尤其是贵州和广西地区是世界上亚热带喀斯特发育较典型的地区之一; 强烈的喀斯特溶蚀作用和人类活动使水体环境状况具有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性. 这就决定了不能把已有的国外硅藻监测环境的方案照搬到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监测上来.
    此外, 喀斯特地区地下岩隙中暗河广泛发育,地表生态极其脆弱; 水系的发育特征导致不同区域
水系通过岩隙扩渗, 暗河流动而连接. 因而, 来自生活和工业的废水一旦纳入喀斯特水系中, 其污染物会随着地下岩隙水的流动而扩散至整个地区.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容易被这些污染物破坏,
进而危害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因此, 利用硅藻对环境的敏感性, 建立这一地区生态预警机制也非常必
要. 本研究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硅藻群落组成与水体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
特地区硅藻监测环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徐世梅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黔桂喀斯特区域河流水体离子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470.135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