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三峡小江回水区蓝藻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沈飞英 | -> | 1126| 1| 0.620841MB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蓝藻,营养物,水文气象条件,真光层深度

沈飞英 沈飞英 | 文档量 |浏览量50518

摘要: 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富营养化和水华近年来备受关注. 通过对库区小江流域回水区段蓝藻群落组成及丰度的监测研究发现, 2007年5月~ 2008年5月小江回水区共鉴定出蓝藻15属, 40种, 其细胞密度均值为( 231 50 ? 101 30) @ 105 ce lls# L- 1,占藻类总密度的2411%, 生物量均值为( 768170? 287140) Lg# L- 1, 占藻类总生物量的819%. 蓝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春末夏初为蓝藻的繁盛期, 盛夏后蓝藻丰度逐渐下降, 并在冬季达到全年最低水平. 鱼腥藻、平裂藻、束丝藻、席藻、微囊藻是常见蓝藻, 它们的细胞密度总和约占蓝藻细胞总密度的7911%, 生物量总和约占蓝藻总生物量的7716%, 是小江回水区蓝藻的优势种群. 对蓝藻丰度和营养物、温度、透明度、真光层深度等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小江回水区蓝藻生长对无机态氮、磷的吸收利用显著, 且蓝藻生长摄取硝态氮可能比利用氨氮更加明显. 温度升高、水下光学透射性能下降有利于蓝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 结合研究同期水文、气象条件的观测结果, 发现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 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江回水区氮、磷营养物同泥沙一起输入水体, 为蓝藻生长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受泥沙颗粒的影响, 水体混浊度提高而真光层深度减少, 蓝藻自身对低光照、高浊条件的敏感性及其悬浮生长机制促其能够在上层水体大量生长并形成优势.
    蓝藻的大量出现被普遍认为是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的重要标志[ 1] . 蓝藻大量上浮水面将导致水体感官恶化, 且由于许多蓝藻代谢过程将分泌各种藻毒素, 对饮用水处理造成严重影响[ 2, 3] , 对水中蓝藻环境行为和潜在生态影响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都是富营养化的研究热点[ 2, 3] . 对极端环境条件的耐受性, 对氮、磷和CO2 等营养物的竞争性, 生理上易上浮水面、生态上不易被浮游动物摄食等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 2 ] , 使蓝藻在淡水水体中得以占优. 其形成水华是一系列复杂的藻类-水体物理化学环境-各种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水域物理、化学、生物背景不一, 影响蓝藻生长的环境因素各不相同[ 4, 5 ] , 形成蓝藻水华的生态机
制也有显著差异, 迄今为止还很难对蓝藻水华进行准确地预测[ 1] .
    三峡水库成库后支流回水区富营养化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营养物输入、积累被广泛认为是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6, 7] . 但这一过渡型生态系统没有湖泊系统自然演进过程形成的营养物丰厚的沉积层以满足上覆水体藻类生长对营养物的需求; 水动力条件受人工调蓄和天然河道径流过程交叠影响, 同湖泊亦有天壤之别[ 8] . 因此, 三峡水库复杂水动力条件下, 各环境要素对藻类群落生长的影响机制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十分明晰. 虽然对温带-亚热带浅水湖泊的大量研究已初步揭示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和制约、调控因素[ 1, 4, 9] , 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尚难以合理阐释库区支流回水区的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
    笔者所在课题组自2006年底开始, 在三峡库区较典型的小江回水区段, 对其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 本研究总结了2007年5月~ 2008年5月小江回水区蓝藻的季节变化过程, 结合同期主要环境因素(营养物、温度、光照、悬浮颗粒物等)和水动力条件的跟踪观测结果, 探讨分析小江回水区蓝藻生长同主要环境要素的潜在联系,以期为进一步认识该水域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特点提供基础.
沈飞英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三峡小江回水区蓝藻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620.841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