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蚯蚓_Eiseniafetida_细胞色素_省略_0及抗氧化酶系对环境浓度苯并_

谢宝平 | -> | 872| 0| 0.360493MB |土壤,蚯蚓,P450,抗氧化酶系,苯并(a)芘[B(a)P]

谢宝平 谢宝平 | 文档量 |浏览量22667

摘要: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含量、抗氧化酶系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土壤中苯并(a)芘[B(a)P]暴露与酶活性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接近沈抚灌区实地污染状况B(a)P(0.1~2.0 mg·kg-1)暴露下,第1、3、7 以及第14 d 取样时,P450 和SOD 有较好的响应:SOD 在第1、3 d 显著升高,而在第7、14 d 时降低;P450 总体表现为低浓度B(a)P 诱导下降低,高浓度下升高的趋势。CAT、POD 以及GST 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比照其他4 个指标,蚯蚓P450 的敏感性更为优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指标敏感性总体表现为:P450>SOD>CAT/POD>GST。
    蚯蚓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动物,约占土壤总生物量的60%~80%[1],蚯蚓通过体表及消化系统的接触,直接暴露于土壤污染物中,因此被作为土壤污染的指示生物[2-3]。化学品生态毒理评价标准方法的建立,也使得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模式供试物种[4-5]。
    苯并(a)芘[B(a)P]具有极强的致癌性以及潜在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在大气、土壤与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其生态毒性诊断研究尤为重要。然而,常规的急、慢性毒理指标(如致死率,体重以及产茧量等)仅可对高剂量B(a)P 污染产生剂量-效应毒性响应,很难对环境中低浓度B(a)P 污染的毒性产生指示[6]。因此,对新的敏感生物标记物的研究成为低剂量B(a)P污染生态毒性诊断的必然需求。
    细胞色素P450(CYP)是重要的解毒酶,广泛分布于陆生或水生的微生物直至脊椎动物体内[7-8]。P450可以催化大量亲脂性外源物质,起到代谢解毒作用;这种功能决定了其活力可对外源污染物产生响应,低剂量污染物浓度与P450 含或活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使得利用P450 酶系指标进行的低剂量B(a)P生态毒理诊断成为可能[9]。将P450 用于水体的生态毒理研究近年来已有报道[10-11],然而蚯蚓不同于水生生物,没有可供测试的肝脏,而蚯蚓特有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色素干扰阻碍了将P450 指标应用于土壤污染生态毒理研究中。张薇等通过微粒体增溶、物理分
离和解剖内脏等手段实现了蚯蚓微粒体的去干扰纯化,实现了以蚯蚓P450 含量测定,为将该指标用于土壤低剂量B(a)P 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过氧化物酶(Guaiacol peroxidases,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
GST) 一直以来就是生态毒理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将其应用于土壤、水体污染诊断的报道,但大多集中在重金属胁迫的响应研究[13];对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低浓度B(a)P 土壤污染诊断研究则少见报道。
    本实验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含量、抗氧化酶系(SOD、POD、CAT)以及GST 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土壤中B(a)P 暴露与酶活性的量-效关系研究,同时比较了细胞色素P450 及其他几个指标对于低浓度污染物的敏感性,旨在为低浓度B(a)P 污染生态毒性诊断提供实验依据,进而为实地土壤的生态毒理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谢宝平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蚯蚓_Eiseniafetida_细胞色素_省略_0及抗氧化酶系对环境浓度苯并_

(360.493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