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太湖光量子产额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刘颖琪 | -> | 1312| 2| 0.310002MB |光量子产额;光子数;光抑制;初级生产力;P-I曲线

刘颖琪 刘颖琪 | 文档量 |浏览量50821

摘要:基于2009 年4 月28 日、5 月4 日、5 月5 日及5 月6 日在太湖梅梁湾的栈桥头、直湖港的河口区、太湖中心及胥口湾中心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及水下光场数据,计算了各测点的藻类光量子产额和P-I 曲线,并分析了其空间差异的特征. 太湖栈桥头的P-I 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在胥口湾中心和直湖港河口,P-I 曲线呈现出弱的光抑制现象;而在太湖中心区域,P-I曲线只达到了光饱和状态,并未出现光抑制现象. 单位叶绿素a 的最大光量子产额的大小顺序为太湖中心区域、梅梁湾的栈桥头、直湖港的河口区及胥口湾的湖心区.
    水下光场条件是影响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深度分布、丰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子,其中影响水下光场的关键因素是底泥的再悬浮及其组成[1].
    水体中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影响的介质主要包括藻类,非藻类悬浮物及有色溶解有机质,其物理过程是散射及选择性的吸收作用[2];在生物-光学的关系中,水下光场的能量强度、谱分布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2 个关键因素,藻类光量子产额则是表示浮游植物吸收光子数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3 ~ 10].
    水动力状况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生植物光能的获取和光能转换而实现的[11].针对大型浅水湖泊( 太湖) 而言,由于在出( 入) 湖河道位置及湖流( 波浪) 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太湖底泥的空间分布非常不均匀[12,13]. 在主导风向和非主导风的驱动作用下,产生的底泥再悬浮通量及湖流的输送作用会引起悬浮物的浓度、组成存在空间差异[14],从而影响或决定了太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 如在太湖存在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及过渡区域) .
    近年太湖蓝藻水华频发,生态结构功能日益退化,水体中光学介质及水下光场条件空间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也不尽相同;在太湖不同生态系统的湖区,针对水下光场条件如何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研究相对较少[15 ~ 17],研究原位中光与初级生产力之间定量关系就更为鲜见[18,19]. 因此本研究拟根据不同湖区的光场条件,分析藻类光量子产额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研究太湖蓝藻暴发机制奠定基础.
刘颖琪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春季太湖光量子产额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310.002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221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