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酒蒸不同时间肉苁蓉中6 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PLC 法测定肉苁蓉酒蒸不同时间( 0、4、8、12、16、20 h) 的炮制品中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C、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的量。结果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肉苁蓉苷A 的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余5 种成分的量逐渐降低,且在tR = 4. 3 min 处出现1 个明显的色谱峰。结论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在酒蒸过程中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为进一步揭示肉苁蓉的炮制原理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 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 Schrenk) Wight 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为临床常用补益中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1]。肉苁蓉多酒蒸后应用,可增强补肾助阳之力[2],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肉苁蓉项下即收载其酒蒸品种酒苁蓉。有关肉苁蓉炮制的现代研究多为炮制前后单个指标成分的质量分数变化研究[3-4]、药理活性比较研究[5-8]、炮制工艺研究[9-11],而有关肉苁蓉酒蒸可增强补肾助阳作用的机理至今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肉苁蓉补肾阳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苯乙醇苷类成分[12]。本研究以6 种苯乙醇苷类成分为考察指标,采用HPLC 法测定并比较6 种成分在酒蒸过程中量和质的变化情况,为今后肉苁蓉炮制原理的进一步阐明,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