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反演南极中山站地区夏季臭氧柱浓度

章旭峰 | -> | 698| 0| 0.810472MB |臭氧,垂直柱浓度,被动差分吸收光谱,南极

章旭峰 章旭峰 | 文档量 |浏览量15778

摘 要 采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对南极中山站地区(69°22′24″S,76°22′14″E)的臭氧柱含量进行了72天(2008年12月10日—2009年2月19日)观测,通过被动差分吸收光谱处理方法对系统采集的天顶太阳散射光谱进行处理。在反演过程中,考虑了O3,OClO,NO2,O4和BrO的吸收以及大气Ring效应对测量光谱的贡献,获得该区域臭氧柱含量逐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中山站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臭氧空洞,但在短时间尺度臭氧含量有较大幅度变化,尤其在12月中旬和2月上旬。与中山站地区Brewer臭氧光谱仪和星载OMI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被动DOAS与Brewer臭氧光谱仪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63与星载OMI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40,均表现了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在南极地区采用被动DOAS在线观测O3柱含量的方法是可靠的。
    臭氧层集中分布在离地面20~25km的大气层中,能吸收波长小于300nm的太阳紫外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然而,随着人为排放氟氯烃、氮氧化物等痕量气体向大气排放逐渐增多,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直接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由于极地平流层云和极地涡旋等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在春季易出现臭氧空洞[1,2]。对南极地区臭氧变化的研究,不仅在大气科学理论研究上,在全球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大气中O3总量的地基探测,主要利用双波长(或多波长)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技术被广泛用于近地面O3含量、大气O3垂直柱含量和廓线分布的观测[3-6]。该技术利用光线在大气中传输时各种气体分子在不同波段的特征吸收,实现对待测气体识别、定性或定量测量。其定性分析的依据是痕量气体的特征吸收截面,定量分析的基础则在于气体分子对光线的吸收强度。按光源的不同,主要分为主动DOAS和被动DOAS[7]。其中被动DOAS作为一种光学遥测手段,摆脱了光源的束缚,能够以多种形式(地基、车载和星载等)用于区域乃至全球监测[8],对痕量气体柱浓度及垂直廓线测量十分有效,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9]。
    本文采用被动DOAS技术对南极中山站地区夏季的大气O3柱总量进行观测,研究了DOAS技术反演O3柱总量的方法,并将结果与同站点的Brewer臭氧仪观测结果及星载(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章旭峰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利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反演南极中山站地区夏季臭氧柱浓度

(810.472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221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