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人工客服
回顶部

果糖_1_6_二磷酸酶AMP变构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刘永林 | -> | 3699| 11| 1.031032MB |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抑制剂,糖尿病

刘永林 刘永林 | 文档量 |浏览量41482

摘要: 果糖-1, 6-二磷酸酶 (fructose-1, 6-bisphosphatase, FBPase) 是肝葡萄糖异生路径中的一个限速酶, 催化果糖-1, 6-二磷酸水解为果糖-6-磷酸。抑制FBPase 的活性, 可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 降低血糖水平, FBPase抑制剂是潜在的新型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BPase 一磷酸腺苷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 变构抑制剂研究的最新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
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 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等。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 据预测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 200 万, 约有1.48 亿人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1]。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 (I 型) 和非胰岛素依赖型 (II 型), 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生物学研究表明, 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和肝葡萄糖生成增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类: 一是针对胰岛素分泌不足, 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二是改善胰岛素抵抗, 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降低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抗糖尿病药物应用于临床。二甲双胍可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 但作用的分子靶标还不清楚。
    已有研究表明, 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内源性葡萄糖主要来源于肝脏。肝脏产生葡萄糖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内源性合成葡萄糖, 即糖异生作用 (gluconeogenesis);另一种是肝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因此, 通过调控糖异生途径, 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 成为开发新作用机制抗糖尿病药物的新策略。
    糖异生作用 (图1) 是将乳酸、甘氨酸和丙三醇等三碳前体, 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糖异生过程中, 果糖1, 6-二磷酸酶 (FBPase)催化果糖-1, 6-二磷酸盐转化为果糖-6-磷酸盐, 并释放出一分子磷酸。该催化反应是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控速步骤之一, 抑制果糖-1, 6-二磷酸酶的活性, 可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 降低血糖水平。因此, 果糖-1, 6-二磷酸酶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新作用机制的抗糖尿病药物。
刘永林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0 色谱币 下载

果糖_1_6_二磷酸酶AMP变构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031.032K)

所需色谱币: 0

您持有: $userGold色谱币,完成任务赚取色谱币

立即下载

友情链接(联系QQ:47140047)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业务合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建议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色谱世界 版权所有 陇ICP备2024006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