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 根据这一关系既可以对某种制剂的体内行为进行预测, 也可以确定对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的体
外释放的最终标准。水平B: 根据统计矩原则(statistical moment analysis) 将体外平均溶出时间
(mean dissolution time, MDT in vitro)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或体内平均溶出时间(MDT in vivo)进行比较。MRT 或MDT 并不能反映出整个药时曲线的情况, 因此不能单独依赖此水平确定影响制剂的诸多因素, 而且其拟合的体外条件也不能作为最终控制标准。水平C: 只将溶出曲线中的单个点(如t50, t90)与药代动力学参数(如AUC, Cmax,或Tmax)进行拟合。由于其不能描述血药浓度水平, 同样不能对体内行为进行预测, 只能作为处方研究或质量控制的简单指导。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的关键是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获得其在体内溶出释放的信息。目前国内研
究者通常使用隔室模型依赖的Wagner-Nelson 或Loo-Riegelman 法计算体内吸收程度, 其局限性在于
许多缓控释剂型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用隔室模型拟合准确度比较低, 而且只适用于在体内具有高度透过
性 (permeability) 的药物。例如: 按照生物药剂学的分类(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药物可被分为4类: I 类 (high permeability, high solubility); II 类 (highpermeability, low solubility); III 类(low permeability,high solubility); IV 类(low permeability, low solubility)。如果一个III 类药物到达胃肠道, 会与体外释放液中行为一样被胃液或肠液迅速溶解, 但由于透过性低,它吸收入血的速度慢, 血药浓度达峰也比较慢, 那么用Wagner-Nelson 或Loo-Riegelman 法拟合出来的体内累计吸收度必然远远小于体外释放速度, 相关性很差。美国FDA 推荐使用卷积法/反卷积法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关键词: 纤维素酒精,热纤维梭菌,嗜热厌氧乙醇菌,纤维素降解,酒精生产能力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47:06
-
关键词: 缺钙型羟基磷灰石,氟离子,吸附,离子交换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45:34
-
关键词: 泉州湾,悬浮颗粒物,重金属,表层沉积物,分布与交换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43:53
-
关键词: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评价,污染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42:12
-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自养污泥,硝化,颗粒化,废水处理,机制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40:37
-
关键词: 趋磁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地域分布 发表时间: 2012-08-22 14:39:20